文科與理科的結晶——科學傳播
談起為什麼會踏入科學傳播領域,李老師先介紹了科學傳播學門形成的脈絡:科學傳播是由科學教育延伸而成,由於科學教育多半聚焦於教育場所,較少著墨社會對科學議題的探討,因此結合社會學、傳播學和教育學的科學傳播學便順應跨學科的需求而生。
松濤老師學士和碩士都是研讀純科學,但他意識到若單憑科學理性,很難完整的將科學概念傳達給受眾,且溝通並非單向的,訊息如何傳播、用何種方式進行傳播,都會影響溝通的結果與品質,因此松濤老師選擇了結合科學與教育的國立高雄師範大學科學教育研究所攻讀博士班。在接觸科學教育後,李老師發現科學教育涵蓋的範疇非常廣,且尚有許多待完善之處,便逐漸踏入科學傳播領域,於此深耕,期許能為在眾多學門中,找到科學傳播學門的定位。
松濤老師近期研究聚焦於科學新聞。科學新聞是普羅大眾接觸科學的最直接管道,但新聞的篇幅以及呈現方式,都會影響閱聽人對訊息的掌握程度,故李老師透過內容、框架分析等方式剖析科學新聞,解析科學新聞的特徵,討論新聞訊息如何大眾互動,閱聽眾又如何理解新聞內容,期待能藉此釐清科學新聞對大眾科學知識吸收的影響。另一方面,在松濤老師的建議下,臺中教育大學科學教育與應用學系創辦了六學分的科學傳播溝通微型學分學程,幫助未來沒有要步入杏壇的學生認識非制式教育管道,並且培訓大眾科學教育人才。
另一方面,松濤老師也提及科學教育與科學傳播研究兩者的異同。科學教育注重科學哲學,會以哲學方式討論科學本質,探討何謂科學,而科學傳播則聚焦於「傳播」,較少透過科學哲學討論科學本質,故兩者雖同以科學為研究主題,研究切入的角度、討論的問題卻有所不同。
除上述以外,松濤老師也在訪談中提及「媒體素養」對閱聽人的重要性、我們該如何與人工智慧(AI)互動,以及成年人該如何培養科學素養等,與21世紀科技使用者密切相關的議題。
辨別資訊真偽的必備技能——媒體素養
在網絡或媒體中找到重要的議題和資訊,並加以評價、批判,是21世紀科技使用者需要培養的素養與能力,尤其對身處於假新聞充斥、人工智慧盛行情況下的我們,媒體素養顯得尤為重要。然而,松濤老師提到,在科技日新月異下,人們越來越少像過往一樣透過寫日記、情書等方式運用文字,使用文字的機會也日益減少,當文本被抽離日常生活,人們對文字、文本的掌握能力便會弱化,這會讓人們無法適當的批判文本、辨別資訊真偽,對文字的掌握能力亦會逐漸下降。
松濤老師建議,無論是何種學科,都應該回到最根本之處,鍛鍊對語言文字的理解和產出能力,以及剖析文本背後蘊含的意識形態,因為文本只是產出,其背後牽涉的概念,才是影響訊息傳播的核心。故此,學習分析文本背後的意識形態,精確地掌握文字,是21世紀科技使用者需要具備的媒體素養,如此一來才不會淪為資訊的傀儡,能在眾聲喧嘩的21世紀裡有智慧地與資訊共處。
人工智慧(AI)是敵是友?人與科技的互動
隨著人工智慧(Artificial Intelligence,簡稱AI)的進步與發展,人們越來越仰賴透過AI獲取資訊,但松濤老師認為使用者的不同,會影響其與AI的關係:若使用者已具備相對應背景知識基礎,AI會是非常好的助手,幫助使用者快速擷取資訊;若使用者不具備背景知識基礎,則AI只會提供更多的資訊,讓使用者花更多時間與精力辨別資訊。
造成兩者差異的主要原因,是使用者知識結構的不同,已有背景知識使用者的知識結構就像蜘蛛網一樣,是有結構與連結的,因此當紛擾的資訊進來後,他們可以有效地歸納、建構知識,並且妥善地運用;沒有背景知識使用者的知識結構是單純的,當他們接觸到眾多的資訊時,無法快速擷取所需資訊,需要花時間將其統整與歸納,也較難妥善運用資訊。
人工智慧(AI)是敵是友?問題的答案取決於使用者如何運用它,AI可以有效且快速的幫助人們接觸更多資訊,但若使用者沒有能力將這些事實性資訊統整消化,將其建構為有組織與關聯性的知識,那人工智慧便無法成為使用者的得利助手,反而會成為使用者的負擔。
接納差異的雅量——科學素養
2025年PISA(Programme forInternational Student Assessmen)以「利用電腦運算工具,透過自我調節的迭代歷程,進行知識建構與問題解決的能力」作為評測數位時代學習(Learning in the Digital World)的標準(註1),凸顯使用與接收資訊已成為未來公民需要擁有的能力。該如何有效地吸收資訊?接收資訊後如何使用?與科學素養有著密切的關連。不同於校園可以透過考試、評量等方式重構認知結構,成人的認知結構大抵已定型,有意識地篩選資訊、忽略訊息的確認偏誤(Confirmation bias)時常發生。
因此,松濤老師認為,在學生時代訓練聆聽與包容不同意見的雅量,是培養科學素養的首要之務,如此一來才能避免同溫層效應(Echo Chamber Effect),有助於建構多元、暢通的溝通管道,促進健康樂觀的民主社會形成。
綜上所述,在充斥各式資訊的21世紀,培訓個人科學素養、學習建構與統整資訊、鍛鍊媒體識讀以及文字使用能力,是當代科技使用者需要具備的技能,這些能力可以幫助我們在充斥資訊的時代中找到立足點,成為有智慧能善用資訊的閱聽人。
備註
註1:臺灣PISA研究中心,2024,PISA 2025評量架構,https://cirn.moe.edu.tw/WebContent/index.aspx?sid=1224&mid=16072
延伸閱讀